创新探索、先发优势。学院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时间较早、探索模式较多,先后探索了法学和管理学(知识产权方向)本科生、知识产权第二学位、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理工本科/知识产权“本硕连读”、知识产权管理博士研究生等多类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创新“理工与知识产权法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构建技能比赛为载体的嵌入式教学模式,培养经验多次被《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进计划》《关于加快建设上海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等采纳推广。
贴近实务、贴近实践。2017年在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协会等主办的“2017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生'著名商标'专题研讨会”上,北大、人大等22所高校的一百多名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向全国人大法工委等发出了相关立法建议并被采纳,全国人大法工委专门回函学院研究生。目前,数以千计的知识产权毕业生奋战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公安司法、法律服务、企业法务等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尤其为国有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知识产权核心骨干,形成了“上大IP圈”。很多毕业生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全国知识产权审判先进个人”“中国杰出知识产权经理人”等。
产教融合,连通行业。学院加强产教融合力度,创新产教融合方式。近五年,知名律师事务所、代理机构等共签约赞助超过250万元,定向支持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学院结合强实践、重实用的培养规划,2019年起举办了6届知识产权案例概要撰写比赛、2届“知识产权·中国故事”撰写比赛。2023年,学院又相继推出“复合型专利实务人才培养项目”(金专计划)和“知识产权学术研究奖学金激励计划”(求真计划)。金专计划2024年先后入选“2023年上海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工作十大典型案例”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2024年11月,上海大学与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联合举办首届“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主题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