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泮池法学论坛第109期:法益的理论源流与实践立场

创建时间:  2023/04/23  袁何惠   浏览次数:   返回

2023年4月21日,上海大学法学院上大-盈科刑事法学讲坛第七讲(泮池法学论坛总第109期)在宝山校区法学院304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法益的理论源流与实践立场”,主讲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涂龙科研究员,与谈人是上海政法学院赵运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张伟副教授和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康烨律师。我院刑法学科张开骏副教授主持讲座。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涂龙科研究员首先从“法益是现代刑法的基石概念还是一个含糊空洞的概念”这一问题引入,明确关于法益的讨论关系到“犯罪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重要刑法问题,而另一方面,法益的内涵并不明确。涂龙科研究员对法益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从最开始的权利侵害说,到毕尔巴姆提出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是财,到宾丁提出法益的概念并认为法益是规范的组成部分。之后,法益的概念实现了实体流向和观念流向的分野,李斯特提出法益是人类生活利益。在此基础上,涂龙科研究员进一步介绍了法益的机能:立法批判机能、解释规制机能、违法性评价机能、分类机能。其中,针对立法批判机能和解释规制机能,涂龙科研究员结合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法益是评价法律好坏的依据,同时也使得立法者可以依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对法律进行修订。而法益的解释规制机能则使得法益成为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成立此罪还是彼罪的依据。然而,法益的机能当前也面临着理论困境,例如法益的立法批判机能缺乏宪法依据,限制个罪具有功能障碍,缺乏程序性的实施保障及有法律效力的审查制度,比例原则足以代替法益的立法批判机能,没有实践依托,犯罪预防功能不足等。法益的解释规制机能也面临着对行为定型的解释力不足,无法区分违法与犯罪,超个人法益会不当扩张刑法处罚范围等困境。最后,涂龙科研究员以财产犯罪为例介绍了法益机能的实践立场,认为我国当前关于财产犯罪法益的通说已由所有权说转变为占有说。他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中的指导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了所有权、非法占有、合法占有在实践中的保护位阶问题。

接下来的与谈环节,三位与谈人对报告作了精彩点评,对法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上海政法学院赵运锋教授认为,法益在理论上具有较大争议,但正如关于三阶层与四要件的争论一样,它们都是分析问题的方法,一味赞成或反对法益并没有意义,要客观看待法益的地位与功能。随着我国刑法修正和犯罪圈扩大,法益变得抽象、模糊。法益的立法批判机能和解释规制机能日益弱化。其次,赵教授指出,法益概念只是学者在立法角度进行的提炼与梳理,但立法主体对法益的考量实际上比较少,他们更看重立法的社会效果,当前的理论研究与立法本身仍然存在距离。此外,法益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也并不明显。但是,法益在判断是否成立犯罪以及区分罪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应当客观看待、冷静分析法益的作用。最后,针对应当将法益还原到个人法益的观点,赵教授认为哪些可以还原、哪些不可以还原的标准并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张伟副教授首先指出法益概念很重要,在刑法中无处不在。他认为,生活创造了利益,而法要保护利益,从这一点来看,法益是一个前实定法概念。同时,社会生活创造的是法益的雏形,只有经过刑法的确认,才能成为刑法上的利益,因而法益又是一个实定法概念。张教授以网络安全秩序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次,张教授反对法益概念的精神化倾向。例如,若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的法益包括公众的安全感,则会导致许多不能犯被按照未遂犯处理,从而导致刑法处罚范围不当扩大。最后,张教授提出,法益的概念无论在刑事立法还是刑事解释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诬告陷害罪的保护法益的认定不同,影响犯罪成立。但不能因此就用法益解决一切刑法适用的问题,例如取得型财产犯罪保护的法益相同,立法者只能从行为方式对具体罪名进行区分,而这一点实际上是构成要件所具有的功能,体现罪刑法定原则,并非法益所能解决的问题。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我院校外职业导师康烨律师认为,法益理论对司法实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不应当轻易反对法益,但应当反对法益的滥用、工具化、对法益研究的不细致等倾向。例如金融管理秩序的法益实际上可以分为多种,只有精细化认定才有助于具体金融罪名的认定。其次,要将司法权力关在法益的笼子里,可以减少很多扩张性的司法解释。最后,康律师结合自己在实务中处理的非法采矿案等具体案例,说明法益的认定影响律师辩护策略的选择。

在自由讨论和互动环节,围绕法益的立法批判机能的体现,风俗犯罪的法益认定,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立法意义,高空抛物罪的法益理解和适用,涉质押财物的财产犯罪认定,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的界定等问题,嘉宾相互释疑,同学积极发言,深化了对法益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文字:鞠亚娟;照片:赵雨琪)

上一条:泮池法学论坛第110期:知识产权与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条:泮池法学论坛第107期:国际经济法学范式的革新